旅游推介是指为吸引客源和传播资讯,而进行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、魅力特色、配套服务等的介绍和宣讲。这里所说的旅游推介,是指线下的直面公众的宣讲推介,形式虽然较为传统股票配资期货配资,但一直被认为最为正宗和有效。业界通常所说的市场宣传、产品营销、客源开拓等,大致都与此有所关联。
旅游推介的目的是什么?旅游院校有专人对此深入研究。我认为,主要是让媒体、旅行商、社会公众知悉旅游目的地有哪些“家底儿”,它们的魅力和特色是什么,怎么能够最快捷的抵达,有没有惠旅便游的激励措施。评价旅游推介搞得如何,应该是看听众听进去多少、多大程度激发了出游兴致、后续实际吸引了多少游客。如果这些效果都较明显,那么推介会就很成功;反之,就应该找找原因、总结一下。
目前,业界对旅游推介有一种不大恭维的评价,认为少数旅游推介正在向“旅游做秀”、“表演艺术”衍化。说的就是个别的旅游推介过于看重场面和形式,过于在意推介的脚本锤炼,过于讲究推介人台上“唱念做打”功夫,过于讲究推介者的身份或职业,而对推介效果如何则不太以为然。故而,就有这样的一些旅游推介,场景越来越恢宏,内容越来越虚浮,推介越来越“表演”,很容易让人想起华而不实、徒有其表、形式主义等词汇,与宣传营销的专业活计似乎是越来越疏离。
除去网络化、软广告等推介方式,主流的旅游推介大致有三类情形和场合:
--专门的旅游推介会,就是为了市场营销而专门举办的推介活动,甚至选择前往在异地的客源市场,譬如中西部城市跑到长三角、大湾区做旅游推介。
--综合性文旅大活动的配套板块,譬如,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,有了旅游推介环节,似乎就显得更加周全和完整;
--活动或会议主办方对赞助者、承办者的权益回馈,譬如,某单位对大会赞助50万元,或贡献了某方面的接待资源,主办方作为一种“现世报”,往往专门安排在适当的时段,给予一次推介自我的回馈。
从旅游推介的现实做法看,致使它做秀或变味的,有三方面的原因:
一是推介的脚本,虽下了撰稿和修改的很大功夫,但都未把握好写什么和怎么写。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,到底是根据旅行商和游客的需要,还是按照推介者或主管机构的要求。现在看去,大多数的推介脚本,都务求词藻华丽、文采飞扬、用典押韵、朗朗上口;那些具体的、实用的、细节的信息,在层层把关中却被阉割了,只剩下提炼性、升华性、美化性的语句,活脱脱一篇现代版的“骈体文”。
二是推介者,选择对象首先要过“形象关”,或是广播电台主持人,或体健貌美的职业讲解员,个别的也有请党政领导的,争取衣冠楚楚、举止不俗、顾盼生姿、声情并茂,但由于他们毕竟不是旅游专业工作者,便注定了只能照本宣科或默记朗诵,做不到互动交流、现场答疑。
三是现场听众,由于大部分的旅游推介并非专场,而是一场大活动的“配件”或“插曲”,故而听众成分较为庞杂,旅行商或有兴趣的媒体占比很小,致使推介未必能合听众胃口,有时会显得“牛头不对马嘴”,让听者如堕五里雾中。
如此点评一些旅游推介,或许有些过于严苛,像是故意找茬的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但业界人士不妨予以公议,此类隐忧是否纯属杞人忧天、无事生非?
那么,有无办法改进或提升旅游推介?
我认为,首先是应该正本清源,看一看旅游推介的初心和目的何在?如果不是让听众去看旅游话题的“表演艺术”、去听旅游目的地的空话套话?那么,就应坚决摒弃冠冕堂皇的形式主义,毅然决然地回归返璞归真的叙事上;说游客想听的话,谈游客关注的事,唠游客有疑问的嗑,透游客想探究的底;主题和形式可不拘一格,但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老老实实说话方式不应迷失;最终要争取让听众留下印象、记住信息、魂牵梦绕,酝酿短期往访的旅游冲动。
一要推介代表性和拳头性的旅游产品,而非一堆“好得无以复加”的文旅资源,什么历史悠久、文化绵长、环境生态、气候宜人。
二要推介玩什么、体验啥,是一日游、二日游,还是自驾旅居、帐篷露营,而不是像竹签子插羊肉串,按类型去罗列一番,什么文物古迹游、非遗传承游、红色研学游,现实中就极少有人这么做。
三是要推介全域性的旅游吸引物,不只是景区、度假区,还应包括游客感兴趣的历史传说、田园牧歌、民俗节庆、非遗传承、市井烟火等。
四是推介应去说实情和实况,如景区、宾馆、民宿是何等级,食材是有机的、还是普通的;不“笼而统之”、不“论堆说总”,不夸大其词、虚妄形容。“绿野撒花莺语脆,银塘隐鼓坐鱼喧”一类,就不该出现在推介词中。
--五是推介要告知抵达方式,讲清何种交通最为便捷,大交通几小时、小交通要多久,而非故弄玄虚地拽词造句,什么地处几大城市的“几何中心”,什么“天堑变通途”之类。
如果旅游推介的脚本能够这么来写,推介脉络自然就提纲挈领,推介内容便一目了然,推介资讯也便于记忆,再想去“做秀”或“表演”也就吃力了。
当然,旅游推介的形式可以推陈出新、突破创新,目的就是为让人知道、记住和前往。推介现场未必都像举行人民代表大会那样,可以打破排排坐的样式,改而为圆桌式、剧场式、闲散式,为了便于入耳、入脑和入心,也不妨更加生动活泼、出奇显巧、活色生香,除了常规性的推介人,也可以安排具形机器人、动物演员或吉祥物参与助演。
记得多年前参加云南昆明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一场推介会,把旅游产品线路推介与地域特色美食结合起来,身着民族盛装的酒店服务员摆上来的每道菜肴,大屏幕都对应性的介绍与之相关的产地、气候、民族、文化、厨艺,让人觉得既轻松愉快,又丰富充实,还可品尝美味佳肴,记住诸多美景和传说。
再一个印象较深的旅游推介场景,是在浙江横店影视城的影视主题晚宴现场,诸多影片的镜头、拍摄场景的再现、知名演员的助演,让旅游推介不再刻板和呆滞,加之美味佳肴、欢快乐曲的衬托,旅游推介也变得亲切、贴近和生动。
旅游已是一种大众化的生活消费,年出游人次超过60亿,为民、亲民、便民理应是主旋律。围绕旅游出行的诸多助推措施,只能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些雨燕,越来越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节奏,而不是依旧沉浸在“王谢堂前”的历史尊荣中,志得意满、自视清高、我行我素,那既不符合旅游大众化、平民化、生活化的发展实际,也是非常市场化的旅游经济所难以相容的。
(来源:中国网 作者:高舜礼)股票配资期货配资
宏赢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